全国两会召开的前几天,全国人大代表、登录入口陕飞部件厂飞机铆装钳工专业首席技能专家赵平还在和工作室成员为一项新技术的应用进行着讨论。
全国人大代表、登录入口凌峰军品分厂加工中心班长刘忠也在生产一线忙碌,一项紧急的任务让他和他的团队24小时轮流值守在车间里,好在问题在他随四川团赴京开会前得以解决。
脱下工装、戴上代表证,摘下代表证、穿上工装,作为来自生产一线的赵平和刘忠过去一年就是在一线技能工人和人大代表的角色转换中度过。下车间、进学校,和一线工人面对面地交流,从各个方面了解生产线的现状,他们希望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准技能人才培养与制造业发展需求之间的最佳契合点。
发现
近年来,国家层面不断呼吁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高产业工人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待遇,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大军。今年全国两会,刘忠提出了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如何铺就产业工人未来之“道”的建议,这也是赵平一直所关注的。
数字赋能,5G技术应用、智能制造等技术让制造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一点,刘忠深有体会。“我们经常在新闻里看到的智能产线、黑灯工厂就是数智赋能的真实情况,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子、汽车、食品加工等领域中。”刘忠说,针对研发任务重,小批量多品种,产品精密度高、加工难,单一产品定制等特点,企业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有更高的柔性加工能力,提高产品加工应变转换能力,最终目标是干一件的成本和干一批的成本是一致的,或者至少要把成本差距控制到最小值。智能制造效率更高,突破了人的生理极限,只要有订单、设备无故障,就可以连续产出。“产品交付由原来的以年为单位到以小时为单位,机器带给我们的便利太多了。”刘忠说,机器的加持,对人的需求确实会减少,但不是说不需要工人了,而是对工人的综合技能有了更高要求。
“这是时代发展决定的,我们国家工业产品制造从仿制开始,那时对工人的要求不是特别高。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自主研发,工人的价值体现不仅仅是按图加工,而是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就要介入,这就要求技能工人要学得更多、懂得更多。设计师与一线工人是合作关系,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需要大家通力协作。可以说今天工人的地位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刘忠说。
“航空产品因其特殊性,对技能工人有更高的要求。装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航空产品的安全和质量。”赵平说。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阐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在提升传统产业“含新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历史进程中都不可或缺。
求解
针对无技术特长的工人被淘汰、无岗可用,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两极分化的情况,赵平和刘忠走访相关企业、职业院校,与地方国企、小微企业交流,对多家企业技能工人的用工情况和需求情况开展调研后发现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用人单位培训、培养员工的成本越来越高,新招员工岗位适应时间的增长等都是制约产业工人能力提升的因素。
于是,刘忠在工人能力提升方面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探索。帮助青年人积极进行实践探索,让数字程序成为更为稳定的标准生产工艺,明确目标,分别从上下协同、技术改善、新技术了解和应用方面进行引导,提升其综合能力,满足高质量生产的需要。手把手教学之后,三批技能操作员走上了智能产线的岗位。“不是没有解决办法,而是要找准方向、找对方法。”除了凌峰公司,刘忠在交流学习、参观调研中看到,登录入口的很多单位也依托“新八级工”制度,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有所行动。“有的单位做得非常有特色,抓住了变革发展的机遇,在人才提升上进步了一大截。”
赵平劳模创新工作室便是其中之一,赵平组织带领部装技能、技术专家和高级技师、技能骨干组成“大师团队”穿梭在装配一线,在革新、发明专利、QC等实践活动中屡屡刷新纪录。把青工培训、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先后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和主题沙龙、青工技能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努力将工作室打造成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创新项目的“孵化园”。“在3年技能提升计划中,陕飞700多名一线操作员,有500多人拿到相关岗位的各级证书,技能人才提升成效明显。”赵平自豪地说。
通过探索实践取得成绩固然令人欣喜,但作为人大代表,对标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他们希望全面提升整个技能人才队伍的能力。沿着人才成长的路径,他们也利用空余时间,走进职业教育院校,期望在源头找到路径。
20世纪80年代,刘忠从技校毕业,他回忆说,那时技校的录取分数也非常高,当时人们比较看重职业教育就业快的优势。也正是因为大家学习能力强,在此后的从机械制造、数字制造过渡到智能制造中能够从容应对。但后来由于更多人关注大学教育,职业教育的作用就弱化了。“现在看全社会对‘劳动’要有新的理解和认识。国家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大国工匠,需要建设新型技术工人队伍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赵平补充道。
实际上,围绕职业教育的新定位,中央进行了一系列的顶层设计。国务院、教育部等6部门先后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教20条”等文件,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路径性指引、明确操作性办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都颇受关注。
建议
“校企合作由来已久,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指导性意见,近些年职校已经实施了一些有力举措,在软硬件方面有所提升,但在高质量发展的当下,职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刘忠说。因此,他建议国家多部门要联动统筹,对产业发展用工的情况进行统计,摸清行业的底数和需求,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建立相应保障机制,为产业工人能力提升建设提供政策支撑和经费支持。
此外,要继续加大校企合作融合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构建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融合的教育体系,掌握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的有效衔接。一是可以让学生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在学习中找到明晰的方向,尽快掌握前沿技术,保证学生毕业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二是通过合作,企业根据发展需要能够选拔出优秀的学生,更高效、精准地招到满足条件的技术工人。
“师资力量的短缺是很现实的问题,因为企业在应对市场竞争和需求时,要不断提升生产能力,在新技术、新技能方面,学校是缺少资源的。”在职业教育师资方面,刘忠建议教育部、人力资源部可以通过专任教师讲授学历教育课程知识,实现工人学历教育的提升。在职业学校任教的一些非正式教员和实训老师的待遇也要有所提升,激发他们传授经验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弥补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校企如何结合更精准、更科学,加速校企融合、培养更多合格的技能人才、新型学徒制等也是赵平在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后一直在呼吁的内容。“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传递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声音,让信息传递更为畅通,为国家发展助力。”赵平说。
“我们常说的人工智能,我认为是要做到人工‘制能’才行。人始终占主导地位,才能不被机器所替代。”刘忠认为,未来产业工人的发展道路是高质量就业之路、精准就业之路,是系统性提升的开创之路。产业工人的未来之路就是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者、参与者。
新闻里常有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当产业工人的报道,刘忠觉得这是好事。“大家的观念要转变,今天的工厂已经不是以前的工厂,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的参与。”
此外,赵平和刘忠不仅关心自己所在的行业发展,也立足国计民生,结合履职过程中了解到的情况,在全国两会提出“关于全国统一规范博物馆社会讲解的建议”“关于保障新业态青年职业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消防安全管理建议”等,体现出他们为民发声、为民代言的使命担当。
“今天的年轻人思想多元,认知能力强,只要他们沉下心来,练就一技之长,都能在各自的工作中有所收获。”赵平说。